长长的路,我们慢慢地走
亲爱的果咪,我的女儿:
很是愧疚,这是你来到我身边三年多以来,妈妈第一次为你写点东西!今天学校值班,回来得很晚,推开卧室门你已经用“小狗趴”式的睡姿进入了梦乡。看着熟睡的你,妈妈觉得很幸福。
因为你,妈妈见证到了生命的神圣与奇妙。
怀着你的时候,凡是可以让你更健康聪明的食物妈妈都吃了,从来没有那么认真地吃过我不喜欢的东西。为了能够顺产,让你免疫力更强,妈妈坚持每天运动三小时以上,在后期挺着个大肚子快走不动的时候,还是乖乖地和爸爸一起散步,不敢懈怠。当然,也曾打着你的名号,偷偷吃了很多不该吃又馋得不得了的小蛋糕,为此还挨了外婆的批评,嘿嘿,不过你没有超重,很健康,妈妈很开心。果咪,在你没有出生之前,我曾给自己的小宝贝定下了很多“规矩”:哭时不哄;不吃饭就饿着;不开心就受着;不听话就打屁股等等,可是当2014年4月24日凌晨三点,伴随着响亮的哭声你从妈妈肚子里来到这个世界,仿佛一切都变了,看着怀抱中软软糯糯的你,妈妈好一段时间将所有“规矩”抛诸脑后,毫无原则地抱着你睡,一点哭闹就迫不及待地哄,睡着了就不停地亲亲小脸蛋,好几次半夜醒过来,还要用手摸摸你的鼻子,看看呼吸是否正常,现在想来真是个傻妈妈。
因为你,妈妈感受到了成长带来到的甜蜜和快乐。
看着你从不会坐到会爬能走,可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,喜欢和妈妈一起背诗唱歌,妈妈很是欣慰。两岁的一天,你一摇一摇地走到饭桌前对妈妈说“妈妈,豆豆,果果吃”,为了逗你说话,我故作没有听清,又问“果果要吃什么”,你一个小脸都皱了起来,着急地说“豆豆,豆豆,红豆生南国”;走到小区听到鸟叫声,你会转一转那圆溜溜的小眼睛,开心地背着“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”;有时和奶奶散步,你会突然很有主见地要求来学校接妈妈,小小的人儿走到保安叔叔面前,嘟起小嘴巴说:“叔叔,我找杨菲,我妈妈!”惹得大家忍俊不禁;没有红绿灯的街上我抱着你过马路,看到左右的车辆你会拍着妈妈的肩膀说“慢点,妈妈”,像是大人哄小孩;你时而分不清“你”“我”,想吃东西又拿不到,焦急地跺着脚,一个劲地喊道“你要吃!”“你要吃!”惹得爷爷笑出了眼泪;你很是维护妈妈,每次吃水果一定会跑来喂我,一边走一边吮着水果汁,还自言自语道“不要让果汁弄脏妈妈衣服”,可是,面对已经被你吮干了表面果汁,还粘连着些许口水丝丝和口水泡泡的梨子,你的亲娘我,真心有点张不开嘴;周末我们躲在被窝里睡懒觉,你突然像发现了新大陆,用手捧着妈妈的脸,眼睛扑闪扑闪地望着我,看了好一阵,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:妈妈眼睛里有果果,果果眼睛里有妈妈。好一句质朴的话语,却让妈妈感动不已!
因为你,妈妈开始懂得思考生活的本质和教育的真谛。
你的活泼可爱让全家都沉浸在无限的童真和美好中,说不尽的幸福,道不尽温暖,更有随着你的成长带给妈妈在人生新阶段的学习和反思。妈妈有过粗暴蛮横,当你伤心得仰天大哭,夸张到脸上仿佛只剩下一张大大的嘴巴时,妈妈却不要任何原因地要求你闭嘴,直至你艰难地抽噎,断断续续地说着“妈…妈…,我…我…闭不…上”,我才回过神来告诉自己:我是亲妈!妈妈也让你受过委屈,为了上学不迟到,和奶奶一起拉着你跑,刚出小区大门,你就摔了一跤。当你哭着说疼的时候,我却只关心你的裤子是否弄脏,而忽视了那一双噙着眼泪可怜巴巴地望着我的双眼;当你要求回家换裤子,我却为了方便,以不送你为要挟让你在保安亭换,你死活不同意,第一次伤心地甩开妈妈的手拉着奶奶跑回去,留下我在原地不知所措。后来才知道,你将妈妈说的“果果是大姐姐了,不能让陌生人看自己换衣服!”这句话记在了心里。你可知妈妈当时是有多自责,成长过程中的交流和倾听被我弄丢了。可是,你是个暖心的小宝贝,当妈妈满是愧疚地道歉时,你却将今天老师奖励的小贴纸送给了妈妈,红色的小花已被你捏得汗涔涔黏乎乎,这是你掌心的温度和对妈妈的爱吧。
宝贝,你慢慢长大了,妈妈希望你是个爱读书的孩子,因为那些读过的书终究会长进你的骨子,融进你的血液,陪伴你度过灵魂高贵而善良的一生。我们一起看了很多书,读到龙应台婆婆写的一个句子,她说:我慢慢地、慢慢地了解到,所谓父女母子一场,只不过意味着,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。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,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,而且,他用背影告诉你:不必追!
妈妈读得泪眼婆娑,伤感不已。作为子女终将会离开父母独自生活,但是妈妈还是希望时间过得慢一些,春天我们一起去看小树发芽花儿绽放,夏天一起吃甜甜的冰淇淋,秋天带着你捡落叶看夕阳,冬天妈妈把你包裹成小雪人,去看北风呼呼,白雪皑皑。为人父母其实就是一场修行,与其说陪伴你成长,不如说妈妈和爸爸牵着你的小手,和你一起,长长的路,我们慢慢地走。
写到这里,妈妈看到你用小脚丫踢开了被子,哦,还发出了咯咯的笑声,一定是一个美梦,梦里一定有闪闪的星星弯弯的月亮和美美的妈妈。
夜逐渐深了,风凉凉的,妈妈的心却是暖暖的,吻你!
爱你的妈妈
2018年11月12日
文章选自《远恒佳教育》